继上篇《为什么我们(吸毒患者)不承认吸毒》(←点击可阅读)一文发布后,收到不少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其中较典型一位患者家属问我们:“他身上有不少吸毒的后遗症,他说自己去医院怕被抓,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去医院和医生说这个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位患者家属的提问让我们挠头。为什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大脑疾病,但患者及其家属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有多少患者认为自己是病人?有多少家属把患者当做病人看待?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该如何去看待吸毒?该如何去讨论它?
不禁想起今年8月份的一条报道,美国国家禁毒办主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成瘾条款,甚至是成瘾领域专业人员都隐晦地、暗示地表达成瘾者应受到道德批判与惩罚。
当一个人有患有吸毒成瘾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疾病,相比其他的疾病,他可能会面临并承受更多耻辱。
因此,该如何合理地看待被吸毒成瘾折磨的人,消除误解、克服说教,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这对于正在戒毒康复中的人最为重要!
如果有一天你和他人谈论起吸毒(你没有吸毒,也没有吸毒的亲友),你可能会把吸毒的人描述成充满着负能量,萎靡、堕落、阴暗、罪恶、危险等。正如那些吸毒的明星,会被成为饭桌上幸灾乐祸的谈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以为,可能是大多数人所接受到与吸毒相关的信息是负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文字
吸毒的字面意思就是有毒的物质进入了体内,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造成身体的伤害,吸毒也就意味着自己主动毒害自己,是自找的。
2、历史
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这是我们的耻辱。那个时代中抽鸦片的人泛滥,以至于被西方称作为“东亚病夫”。抽鸦片是吸入加热鸦片后产生的烟气,时人称之为烟毒,可能这就是吸毒一词的起源。当时鸦片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比起现在是大巫见小巫。
我们可能就会把这段耻辱历史中的鸦片联想到现在的毒品,把抽鸦片的人联想到现在吸毒的人。大烟鬼、鸦片鬼这类称谓就从那时候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可能你的老家方言里就有着对这类称谓的土话。
3、媒体传播
可能你看过的电影和电视中吸毒人员大多是恶人,他们阴险狡诈,他们出尔反尔,他们无能堕落。最典型的就属港台片了,为一口毒品,六亲不认,出卖兄弟等等。
又如一些说法: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好像只要吸毒了,就肯定完蛋了。
4、法律
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吸毒者如果被查处就会被拘留、被押入大牢(强制戒毒所),坐大牢的人能好到哪里去呢?
一些患者家属和我们说:再怎么样也不能做大牢,家里人会受不了;他一辈子就完了;怕丢不起这个人;怕在里面会变坏……
实际上,强制戒毒所是很人性化的,里面还配备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并且免费。对于一些患者,强制戒毒所是最佳的选择,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当人们的大脑中充斥了的这些负面信息后,吸毒的人在无形中就被贴上了标签。这给吸毒患者,与他们的家属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负担?
就从我们绿橙丝带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这些负面信息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时不时会在他们的口中流露出来,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正如患者及其家属在绿橙丝带网站中的留言:
患者:
我做错了,我也不想这样子;
我恨自己,我怕被他们知道;
我真TM不是人,吸毒被老婆发现,我想着就完蛋了;
对自己的深恶痛绝,我要重新一步一步重头做人;
现在的我很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可我又不敢跟他们说那些话题,所以只能一个人扛着谁也不说只想等身体完全正常了再开心的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彻底戒掉了……
患者家属:
意外的发现他吸毒,我就跟他闹离婚;
我现在真的怀疑他是不是吸毒把脑子吸坏了,怎么就那么横蛮,不讲道理了;
我也是瞎眼了,以为对他好点能改变他,结果根本就不可能;
为什么意志那么的薄弱,我从没有放弃他嫌弃他;
儿女双全,老婆贤惠,父母身体健康,可是我害怕了,老公一直都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吸毒成瘾是疾病的观点,请不用怀疑。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已认定: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的脑疾病,包括其他大量的医学界权威论证。
那么为什么吸毒成瘾是疾病呢?
这得先从毒品说起。可能你认为毒品就是毒品,还能是啥?
百度百科中对毒品的定义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所以,毒品的真实面目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比如,安眠药属于精神药品,如果不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它,服用者可能就会变成安眠药成瘾者,这安眠药也就变成了毒品。
再来看看目前国内被使用最多的两种毒品冰毒、海洛因,它们真实的面目是什么呢?
我们在已发布过的《冰毒的主要成分》、《海洛因的主要成分》两文中提到,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海洛因的主要成分是吗啡。甲基苯丙胺与吗啡刚出现时就是用作于治疗疾病,直到现在。
甲基苯丙胺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发作性睡病、精神抑郁、酒精中毒、肥胖症、低血压、注意缺陷综合征等。
吗啡的药用价值:镇咳、止泻、舒张血管、镇痛镇静(几乎适用于各种疼痛包括晚期癌变的剧痛,消除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这两种药物,对一些疾病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私自随便使用它们(加大药量,提高用药频率),人体就会对这两种药物产生依赖,因为这两种药物具有成瘾性。医学上把随便胡乱使用药物叫做药物滥用,滥用后对药物产生依赖的人叫做药物成瘾患者。
重复的药物滥用改变了大脑的电路(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药物成瘾患者失去了在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生活中快乐的动机和能力。在他们遇到痛苦的时候,他们几乎失去了抵抗使用药物的能力,自然不会顾及到他们的家庭、婚姻、友情、工作。
现在,你能明白了。吸毒成瘾患者(药物成瘾患者)有时候不顾一切去寻求毒品(药物),这难道是他们意志力的脆弱、不负责任、道德败坏吗?肯定不是!这是一个医学问题!
但是我们发现,人们在讨论吸毒的问题上,过多的倾向于加强惩罚而不是医治。正如我们所接触的一些患者家属,采取不让他出门、不给他钱、威胁(断绝关系)等惩罚性措施,想让他们停止吸毒,并不是冷静地考虑患者吸毒成瘾疾病的原因与如何得到合适的治疗。
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到与吸毒相关的信息都是负面的。
并且这些负面的信息也似乎影响到了我们戒毒工作者中,作为我们肯定不会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耻辱,但可能会认为吸毒成瘾患者(药物成瘾患者)吸毒的原因是想去逃避一些东西,从而吸毒,这就意味着患者是故意去这么做。
以上同样适用于其他成瘾疾病,比如酒精成瘾。古语道:借酒浇愁愁更愁。字面意思是人们故意采取喝酒的方式去逃避一些东西。
他们真是故意的吗?不!这不是患者故意去逃避,而是他们的大脑出了问题,他们只能选择药物(毒品)、酒精,他们已经失去了选择其他的能力。因为大脑生病了,它需要治疗。
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概括。
在我们看来,吸毒这个词带有贬义。如果我们以后不说吸毒了,就说成是药物滥用,感觉是否会好很多?如果我们再把药物滥用换一换,换成药物使用障碍,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就是疾病了?我们以为,药物滥用和药物使用障碍是一个意思,把患者视作“药物使用障碍”更可能有利于治疗。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少有戒毒医生使用“药物使用障碍”一词。
古人很有智慧,创造了一个成语——讳疾忌医,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导致病情加重;一种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而目前所处的境地是,不少朋友还没有把吸毒成瘾认为是疾病,这就更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增加了戒毒康复难度。
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到正在戒毒过程中的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能正确看待吸毒成瘾疾病,卸下那些负担,相互理解,一起努力寻求有效地医治。
同时也想告诉还在犹豫是否要开始戒毒的患者:你生病了,不要再拖延了。
该如何看待吸毒行为,相信你已有能力知道答案了。不管怎样,没有人乐意被他人贴上标签。
转载请注明绿橙丝带
相关文章: